受访者:王佳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3级校友)
采访时间/地点:2025年5月17日 / 安徽寿县
采访人:薄震宇、王劲博
编辑:郭东昊
当单核性能的提升逼近物理极限,“后摩尔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在这场系统性的生态重组中,并发控制技术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释放多核潜能、决定软件生死的关键。
变革下,中国科大1311校友王佳玮博士正处在这场技术浪潮的前沿。博士期间,他聚焦于系统可扩展性与并发数据结构等领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OSDI、ASPLOS、USENIX ATC、VLDB等操作系统和数据库顶会上发表多篇论文,并创新性地将形式化验证技术应用于工业场景,其成果已多次在华为产品中商用落地。毕业后,王佳玮博士通过“天才少年”计划入职华为菲尔兹实验室,目前专注于为HarmonyOS研发高并发、低延迟的非阻塞系统组件。
2025年5月17日,安徽寿县,王佳玮博士在第四届华夏计算机科技英才班学术交流会上作《后摩尔时代异构多核系统的高性能可靠并发控制技术简介》报告,我们有幸在报告会前和他进行了一对一深度采访,本文为采访实录。
第一部分:后摩尔时代的“并发”之道
Q:
师兄您好,您的报告主题聚焦于“异核异构系统的高性能可靠并发控制技术”。能否用一句话概括在后摩尔时代下,并发控制技术对操作系统、数据库这些基础软件的核心价值?
王佳玮:
我认为并发控制对于基础软件而言是必需的。因为在后摩尔时代,单核的算力会受限,所以我们采用多核算力来补充单核性能。当硬件是多核时,软件就必须支持多核,不可能硬件是16个核,软件还在一个核上运行。而只要一个软件在多个核上运行,就必然会涉及到并发控制。所以,首先,没有并发控制,软件就无法在多核上运行,这是一个必须的前提。其次,并发控制的性能和正确性也至关重要。性能可以保证上层软件跑得更快,而正确性则更为重要,如果并发控制的逻辑写错了,程序就可能直接崩溃。
Q:
您希望我们这些学生通过这场讲座可以收获到哪些启发?
王佳玮:
我了解到这次来的同学从大一到大四,跨度比较广,所以讲座主要讲一些比较基础的东西。你们在本科阶段可能接触过一点点并发控制,但可能并不多。我之前也是科大的,我知道当时我们的课程里是没有这块内容的,现在可能会引进一些。所以,我希望通过这个讲座,能让大家首先知道并发控制是什么,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因为很多本科生可能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领域存在。其次,在知道它是什么之后,了解它用在哪里,比如用在基础软件的哪些部分。最后,让大家知道 如果想自己写一个并发控制的程序,需要注意些什么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入门和基础的科普
系统软件的“新蓝海”
Q:
您的报告中提到“基础软件生态正经历系统性重组”,您觉得对在校学生来说,这是否意味着未来的职业机会和挑战?您认为哪些领域可能会成为系统软件人才的“新蓝海”?
王佳玮:
我之前从事系统软件工作已经有五六年了。对于你提到的新机遇和“蓝海”,我个人觉得AI与系统的结合目前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向。我们知道AI现在很火,特别是随着大模型的到来,大模型可能会和系统领域有很多结合点。比如,作为系统底层,如何去更好地支持上层的大模型应用,也就是所谓的“System for AI”,和如何利用AI做系统软件调优甚至自动生成,也就是“AI for System”,我觉得这两个方向都是非常好的机遇。
第二部分:从工业博士到“天才少年”
Q:
您通过“华为天才少年计划”直接进入工业界核心研发岗位。许多同学对这类顶尖人才计划感到非常向往,能否透露一些您当时的应聘经历?比如面试时更看重哪些能力,有没有让您感到压力很大的考核环节?
王佳玮:
我的经历可能比较特殊,我出国读的是一个华为联合培养的工业博士(Industrial PhD)。这种模式国内也有,比如科大和微软就有联合培养的项目。这意味着我从读博士一开始,就已经和华为在进行合作了。我在华为内部工作,薪水由华为提供,而学校的导师会帮助我解决学术问题。我们解决的也都是华为产品线自己的一些痛点问题。所以对我来说,在正式面试之前,我已经在华为以实习或合作的形式工作了三年多,贯穿了我整个博士阶段。因此,我们双方已经非常了解了。我知道华为在做什么,华为也认可我之前做的工作。博士期间,我曾多次返回国内,与国内开发团队紧密合作,将我的研究成果应用于HarmonyOS NEXT中。这些创新工作也在华为中软创新大赛中多次获奖。所以当时面试的时候并没有太多所谓的高压环节,因为彼此已经很熟悉了。
实习:一次双向奔赴的绝佳机会
Q:
您认为在读博或者读硕期间出去找实习,对未来的就业帮助大吗?
王佳玮:
我觉得帮助非常大。这取决于你未来的个人方向。如果你打算走科研道路,当老师、做教授,那么实习可能不是那么重要。但如果你想去工业界找工作,那实习就非常重要了。第一,实习能让你 感受到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区别 。我们一直待在学校,接触的都是学术课题,而去工业界,你会发现很多东西完全不一样,这能给你一个全新的视角。第二,实习是一个双向了解的绝佳机会。你想想看,公司通过一份简历和一小时的面试来了解你,和你去那里实习三个月,他们对你的了解程度是完全不同的。反过来也一样,你通过网络信息和面试官的几句交流来了解一个部门,和你亲身在那里待几个月,感受也是天差地别。通过实习,你能更清楚地判断这个部门、这个公司到底适不适合你,对方也能更好地判断你是否适合他们,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互相匹配的过程。
关于工业博士
Q:
我刚才也听到您读的是工业博士,那么在企业里是不是也有一个导师?这种双导师制会不会存在两位导师都不太上心,或者都安排很重任务的情况?您是如何平衡的?
王佳玮:
对,工业博士是双导师制,公司内部会有一个导师,学校那边也会有一个老师,他们都会对你进行学术和专业指导。至于平衡问题,因为我的工资是华为出的,所以学校的导师不会给我安排他的任务。华为这边安排的工作,核心还是以发表高水平论文为主,但研究方向必须能够对华为的产品有价值 。比如,华为内部有10个课题,我可以选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但不能去创造一个对当前部门没有经济效益的纯理论方向。这其实和纯学术界读博有个很大的区别。我遇到的很多学术界的博士,他们的苦恼是找不到课题。而在工业界,问题和瓶颈点都是现成的,甚至测试数据都已经为你准备好了。我们要做的是找到一个业界没有的创新方案去解决它,这样一来,从问题、创新到解决方案,整个论文的骨架就都有了。我们的核心模式便是紧扣公司面临的真实痛点展开研究,并据此产出学术论文 。这种模式带来的成果往往兼具理论创新与工业落地价值 ——论文发表后,我们收到大量学术界与工业界同仁的咨询邮件,或索取实现细节(源代码),或直接参考论文实现了技术方案,并最终应用于他们自身的软件产品中。在华为德累斯顿研究所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所同事们给予了我巨大的支持。我的组长不仅在论文写作上给予指导,与我共同讨论论文细节,甚至在午饭间隙,我们也常常探讨交换想法;我与当时的所长、科大校友付明导师更常在易北河畔散步交流,许多关键的研究灵感正是在这些对话中迸发。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有工业背景博士同事帮助我一起打磨论文。基于这段宝贵的经历,我也向科大的师弟师妹们推荐德累斯顿研究所的工业博士项目。如今,在我的引荐下,我的师弟——科大1611届校友马凯——也成功加入其中,正在华为德研所开启他的工业博士之旅。
第三部分:科研路上的修行与“自救”
“转折点是找到了擅长的方向”
Q:
作为与我们年龄最接近的学长,您从科大本科到博士再到华为的成长路径,对我们很有参考价值。能否分享一个您求学期间的关键转折点?
王佳玮:
我觉得我比较大的一个转折点,其实就是找到了我自己比较擅长的方向。我之前在硕士阶段的方向,自己其实并不擅长,科研上也没有太多产出。我甚至在本科阶段尝试过各种方向,包括感兴趣的课题,甚至还出去创业过一段时间,一直在摸索。真正的转折点是在博士阶段,我找到了一个我觉得自己会比较擅长的方向,突然发现这个方向我能做得很好,能做出一些别人没做过的东西。这样就能发表一些顶会论文,在这个方向上建立一些影响力。我觉得这是一个对我科研生涯而言,非常大的转折。
论文被拒如何“自救”?
Q:
在您找到合适的方向之前,会不会有那种发不了论文、出不了成果的焦虑?另外,您在顶会发了多篇论文,但论文被拒也是常事,有没有“论文被拒后如何自救”的实用建议?
王佳玮:
焦虑肯定是有的。我之前搞的一个方向,有一篇论文从我研一入学第一个月就开始做,一直搞到我博士都读了两年,前后花了五年时间,最后还是没有发出去。当时为了一个证明,我可能花了快10个月,最后也没证出来,那篇文章现在也还扔在那儿。当时确实非常焦虑。关于论文被拒,这也是家常便饭。我现在手头搞的一篇论文也被拒了好多次,有时候审稿评分很高,觉得稳中了,最后还是被拒了。对此,我的建议是:第一,摆正心态。现在顶会的审稿不确定性非常高,你不知道论文会落到什么样的审稿人手上。论文没中不代表你的工作被否定了,很多时候可能只是运气不好。但是,虽然他拒了你,审稿人的意见(Review)还是要认真参考、吸收,在下一轮迭代中把论文改得更好。第二,我有一个对我帮助很大的技巧,就是任务分解。当你觉得一个任务很庞大、很焦虑时,比如20天内要写完8页论文,压力会很大。但你可以把任务分解到每一天,甚至每半天。比如20天,每天分为上午、下午、晚上三个时间段,你就有60个时间块。把写8页论文的任务填进去,你可能会发现,平均每个上午只需要写半页纸。这样一来,心理压力就会小很多,因为“一个上午写半页纸”听起来比“20天写8页”要容易得多。
迷茫时,如何找到自己的热爱?
Q:
有一个个人问题,我和其他同学交流时也发现大家有类似困惑:我们好像对很多方向都谈不上特别感兴趣,但如果真的让我们做,也都能做。对于这种情况您有什么建议吗?
王佳玮:
首先,你要判断一下自己对计算机这个大学科本身是不是感兴趣。其次,我说的“找到喜欢的事”,并不是说让你在学习和玩之间选,而是在必须学习的时候,你会优先选择哪个方向去钻研。搞科研很多时候是很枯燥的,当你做一个东西一年都没什么成果时,能支撑你坚持下去的,往往就是你对这个方向的热爱。你可以问问自己,想象一下10年后,你在这个方向上成为一名研究员,每天领着什么样的薪水,干着什么样的活,你快不快乐? 如果你觉得还可以,那就可以坚持;如果觉得不快乐,就要思考是不是该换个方向。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你现在所处的阶段还没到主动探索的时候。比如大三主要还是在上课,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兴趣可能不高。到了研究生阶段,当你开始主动去探索未知时,兴趣点或许就会被激发出来了。
第四部分:从学生到研究者的蜕变之路
T字形发展:深耕主战场,善用武器库
Q:
系统软件领域技术迭代很快,但学生的时间有限。您建议我们优先深耕某个技术栈(比如操作系统内核),还是广泛地去接触新方向(比如AI for Systems)?
王佳玮:
我个人的感觉,包括在工业界的感受,是我们要做T字形发展。T字形的那一“竖”,代表你要有一个自己向下深耕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你必须了解得非常深,要努力成为专家。T字形的那一“横”,代表你要广泛地对不同领域有所了解。你不需要每个都钻研得很深,但一定要了解得全面。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其他领域的知识来解决我们自己领域的问题。比如,我是搞系统的,我对AI领域可以不用深入研究,但我要了解它,把它当做一个工具,用AI的方法来帮我调试系统的参数。所以,我的建议是,一定要有一个你深入挖掘的“主战场”,同时广泛地了解其他领域,把它们当成能为你所用的“武器库”,这样才能激发更多的想法。
与审稿人Battle?平常心最重要
Q:
您之前和审稿人有过争论吗?
王佳玮:
Battle是很常见的事情,因为所有论文都有一个反驳(Rebuttal)环节。但从我的经验来看,除非审稿人明确说了他没读懂,如果你能解释清楚他就会改分,否则想通过Battle来改变结果是很难的。我的经历比较极端,博士阶段中的几篇顶会论文基本都是一次过,分数很高,没什么需要Battle的。我觉得这可能得益于两点:一是我的研究解决了工业界的实际难题;二是把系统领域和形式化方法进行了跨领域结合。这种创新性想必让审稿人眼前一亮。相比之下,我另外几篇没有实际工业场景的论文屡投不中,看审稿分数就大致知道结果了,过程中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复拉锯。投稿本身就是充满随机性的,最终能否被录用,总免不了各种因素的影响。但真正有价值的工作,终归会被认可。保持好心态最重要!
摒弃“付出一定有收获”
Q:
您精心写的论文没有中,对您来说算是一个打击吗?
王佳玮:
算是吧,但心态上已经能接受了。我觉得在博士阶段,或者说做科研,最重要的一个心态转变,就是要摒弃“付出一定有收获”这个观念。我们从小到大学习,都是努力了就有回报,多学一小时,成绩就可能高一分。但科研不是这样,它充满了不确定性。你可能非常努力,每天在实验室待到深夜,花了好几年时间,但最后那个项目就是失败了,没有产生任何价值。这是科研的常态。所以,一定要放平心态,认识到不是所有的付出都必然会有回报,这样才能给自己解压。
认识你自己,找到你的“天赋点”
Q:
除此之外,作为过来人,您还有没有其他建议,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学生的身份转变成一个科研工作者的身份?
王佳玮:
我觉得核心就是要认识你自己,找到自己擅长做什么 。科研更看重的是思维的灵活性、将想法落地的工程能力,以及把成果讲清楚的表达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点,有的人天生就适合搞工程,代码能力很强;有的人则对问题有异乎寻常的敏感度,别人觉得理所当然的东西,他却能发现其中的问题,这种人就很有科研的潜质。当然,天赋很重要,但后天的训练更重要。我觉得科研训练就像体育训练。有的人天生跑得快,这是天赋。本科阶段学这么多不同的课程,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让你去探索,看看你到底对什么感兴趣,在哪个方向上有天赋。但要把他培养成顶尖运动员,就需要教练对他进行系统、科学的训练,分析他的每一个动作,让他学会最高效地利用自己的能力。博士阶段的培养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它会训练你形成一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讲明白问题的思维模式,让你能更高效地进行创新。
第五部分:在鸿蒙新生态中“破壁”
Q:
作为HarmonyOS NEXT 贡献者,您个人在技术攻坚或团队协作上,有哪些未来的规划?
王佳玮:
我现在在华为的菲尔兹实验室(Fields Lab),主要负责一些创新项目,进行关键技术突破。我们团队里有很厉害的博士,也有工程能力很强的工程师,大家一起配合,对一些关键组件进行优化。目前我主要聚焦在HarmonyOS NEXT 系统中视窗系统服务和web引擎两大核心组件的研发上。
鸿蒙新系统的机会
Q:
您觉得我们需要如何推动国产操作系统在全球竞争中建立技术壁垒?
王佳玮:
我觉得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就是人才。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如果能把一群优秀的人才聚集在一起,他们就能碰撞出很多火花,设计出创新的东西来。我觉得目前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HarmonyOS NEXT 现在已经应用到了手机、平板和PC上,它是一个全新的系统,没有像Linux那样沉重的历史包袱。在Linux上,你引入一个新组件,可能在大多数场景下是优化的,但只要在某个边缘场景下性能劣化,要推进去就会有很大的阻力。而鸿蒙作为一个新系统,我们可以更大胆地去创造一些新的东西,在手机、平板等设备上取得性能突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最后——找到热忱,坚持不懈
Q:
最后,能否用一句话寄语科大的在校学子,尤其是我们英才班的同学?
王佳玮:
我觉得是要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找到自己擅长做的事情,并且坚持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