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与声乐兼修——我院2022年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彭浩然

发布时间:2023-05-31浏览次数:1180

彭浩然,来自我院英才班,是2022年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之一,也是中国科大合唱团的成员。他连续三年参与学校的招生组工作,在代码世界与声乐旋律的交会中高歌前行。

“一直以来,我对程序语言都挺感兴趣。”

如果说,来到中国科大对于彭浩然是场不期而遇,那计算机科学一定是坚定的选择。

高中参加信息竞赛、自学C语言和C++语言、开学考顺利转入计算机学院,这些看似简单的词汇便是他与计算机科学的故事起点。“如果让我简单地概括程序语言,我更想用桥梁这个词,即用代码表达人对于程序的理解,让计算机理解并执行人的高级想法。而且,提出新的编程规范,梳理代码结构这个过程也是搭建桥梁的魅力所在。”彭浩然很认真地用手指向我们比划一些理解编程的基础结构,使用写作中的文风类比代码风格,“自学过程中我发现会写和写好代码是不一样的,就好比有的人文采斐然,有的人词不达意。如何写出清晰易懂的代码也是我一直想学习的。”

最初,彭浩然对于计算机的认识也只是它能用来解决一些算法问题,而现在,他已经找到了自己感兴趣并且愿意继续研究下去的细分领域。

“我现在还记得和昱妈妈熬夜改论文的那天。”

“昱妈妈”指的是我院张昱老师,同学们之所以给张老师起了这个外号,是因为张老师不仅平易近人,教学方式也生动有趣。科研路漫漫,能得良师相伴左右弥足珍贵。上完张老师《编译原理和技术(H)》这门课,彭浩然加入张老师的课题组,2021年9月开始自己的课题,2022年10月第一次投稿。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美国论文提交系统的截止时间是凌晨6点,倒计时由最后4分钟转化成动人心魄的百秒制时,张老师还是非常冷静仔细地检查彭浩然论文中出现的格式问题,移动的光标与跳动的数字疯狂交织在一起。张老师身上沉着冷静和仔细严谨的这股力量也深深地触动和鼓舞着彭浩然,让他意识到,无论是科研过程还是最终的论文产出,沉稳和坚持非常重要。

他说,“这一点反而比我写作此篇论文本身更重要,我想多年以后,我脑子里还是可以想象出那个灯下电脑屏幕前的昱妈妈。”

“加入合唱团好像成为了一种习惯。”

小学三年级那年,彭浩然很偶然地被“拉”进了学校临时组成的合唱团。巧合的是,这个合唱团并没有像大多数比赛团一样赛后解散,而是保留了下来,并且参加了好几届比赛和各种演出。“初中高中我都在合唱团,到了大学,我之所以加入,也像是因为某种惯性,成为了一种习惯。”

在科大的合唱团,彭浩然参加了超过15场演出,每周平均训练时长6小时,同时也参与了一些日常宣传工作,如设计海报、桁架、门票和邀请函。

发自内心的兴趣爱好,可以迸发出持续坚持的动力,并在未来融入个人性格发展的一部分。彭浩然自己也如同“桥梁”一般,在向外界传达着自己的思想。“世界各国作品风格合唱团都尝试过,每一种风格背后都映射出这个国家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你可以自己先去感受,通过自己唱,去传达你的理解,用音乐传达这种情绪,来引起别人的共鸣。”

“受益于科大的自由专业选择,我愿意让更多人知道。”

连续三年参与科大招生组工作的动力是什么?

彭浩然先告诉了我们他最初选择科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同于其他高校,科大敢白纸黑字地保证‘自由专业选择’。我希望来这里可以转入我感兴趣的计算机专业。”也正是因为享受了这种“福利”,他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招生政策,希望更多人在面临学校选择时减少信息差。

当然,招生工作是每一所高校都非常注重的环节,人才的招收往往也并非想象中那般容易,但往往,真诚才是最大的必杀技。“我们并不会去忽悠别人,而是真诚、客观地去介绍科大的招生政策、学校特色等,至于选择权,则是掌握在他们自己手里。”彭浩然停顿了一下,笑着说,“我们觉得这应该是双向奔赴的过程。”

他也向我们分享了一个有趣的小插曲,那是在第一年参与招生组时,他和招生老师在深圳的一家酒店里,给咨询的学生打电话介绍时,说得口干舌燥就不用说了,“我的手机都显示成可疑电话了。”

“保持热爱,多去看看吧!”

这几天,彭浩然还在继续完善那篇论文,虽然确实因为当时的仓促完稿而未被接收,但是不放弃的精神还在推动他继续完善。关于升学,彭浩然已经拿到了offer,他还想继续研读计算机科学专业,尤其是在科研创新方面。在他看来,获得郭奖只是大学四年生活中的小小一面。

他告诉我们,身边的每个科大学生其实都在追逐自己想要的目标。从如何刷高绩点到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路径,这是他不断自省的问题。

采访结束时,他说,未来的广阔天地还需要自己在未知中探寻,“保持热爱,多去看看吧!”


引自【郭奖采访系列】代码与声乐兼修的彭浩然-中国科大新闻网 (ustc.edu.cn)